EECP Malaysia by MPCN
  • Home
  • About us
  • User's Guide
    • Precautions
    • Contraindication >
      •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 Heart Valve Disease
      • Pulmonary Hypertension
  • Purchaser's Guide
  • How EECP works?
    • Product
    • Negative Pressure
    • FDA
    • Clinical Data
    • Patient Selection
    • FAQ
  • EECP Centers
    • EECP Blog
  • 中文博客
    • 普通话

体外反搏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

10/24/2018

0 Comments

 
Picture
1)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
近年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反复证实,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有传统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的参与,还与机体内低水平的炎症有关。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炎症反应并非一般意义上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而专指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过程的非感染性的炎症反应过程。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某些促炎物质和黏附分子的水平较正常人高。而不同的炎症因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有的参与早期的血管炎症反应,有的参与中期的斑块形成,而有的则影响斑块形成后的稳定性,导致斑块破裂等。因此,有学者认为炎症因子可作为血管病变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预测因子,辅助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近发表的JUPITER研究更是带来了极富“戏剧性”的结果。LDL正常但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的健康人,使用瑞舒伐他汀竟能减低接近50%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示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大量的实验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由通过低血流切应力机制介导的,而提高血流切应力可使促炎物质和黏附分子信号转导与表达过多的情况改善。因此,以提高血流切应力为治疗目标之一的体外反搏有望减轻或逆转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2) 体外反搏与炎症因子
Barsne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发现,体外反搏治疗可引起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相关的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且两者间存在量效关系。Zhang等通过高脂喂养建立的高胆固醇血症动物实验发现,体外反搏治疗可通过切应力介导的机制减缓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且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高胆固醇血症中过度激活的MAPK-p38/NF-kappaB/VCAM-1信号转导机制。

临床研究方面,Casey等证实,一个疗程35小时的体外反搏治疗通过提高循环系统整体和局部的血流切应力,使循环内的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分别降低了29%和20%,而TNF-a与MCP-1均为未来冠脉事件的预测因子。体外反搏治疗可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抑制MCP-1,进而产生抗炎、抗粥样硬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系统。上述改变同样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相吻合,确证体外反搏治疗的获益与减轻炎症反应和内皮功能改善有关。Braith等学者则发现,体外反搏治疗不仅在临床上可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外周内皮功能,且这一改善与血浆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有关,包括前述的TNF-a与MCP-1,以及水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提示脂质过氧化水平的8-异构前列腺素等。

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些实验结果和临床证据表明体外反搏治疗改善大动脉弹性、血液流变学等,均已从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视角建立关联性。因此,综上所述,体外反搏治疗通过改变体内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加血流切应力,不但直接增加心脏血流灌注,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之一。而体外反搏治疗通过切应力介导的机制调解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调节血管张力,并可能通过抑制内膜增殖、促进体内内皮祖细胞动员、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改善内皮功能。临床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患者其症状改善与内皮功能改善相一致,表现在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动脉僵硬度等指标的改善。这是今年来血管生物学进展带来的新启示,使体外反搏治疗的机制探索进入崭新的领域。目前,仍有许多未充分阐明的机制,有待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加以证实
0 Comments

心脏康复”的前世与今生

10/24/2018

0 Comments

 
Picture
​据统计,2012年我国心脏康复中心仅有8家,2016年暴涨到226家,2017年这个数字预计在500以上。心脏康复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问,什么是心脏康复?  

心脏康复就是通过多学科合作,采取综合干预手段,帮助患者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控制心血管病各种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延长患者寿命,并提高生存质量。

 心脏康复这一概念兴起于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医生开始通过综合干预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培养保持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坚持循证药物治疗时,到1980年代后期,美国冠心病死亡率较60年代下降50%,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通过这一系列手段,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延长患者的寿命同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便是心脏康复的精髓。


心脏康复的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是近半个多世纪,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也可称四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从静到动的转变。即心血管病防治理念由长期卧床转变为及早进行康复锻炼。

第二次跨越:从单纯的运动处方拓展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全程管理服务和关爱,即五个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含睡眠管理)、戒烟处方。

第三个跨越:整合资源,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合二为一。

第四个跨越: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与高危患者一级预防的进一步整合。例如,开始把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纳入心脏康复服务的患者群。

我国心脏康复事业起步较晚,过程曲折。在新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大潮中,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心脏康复发展的机遇期。国务院2013年9月份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近期《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如强劲的春风,为我国心脏康复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提供了强大推力和政策环境支持。

心脏康复的慢病管理中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的药物应用、规律的体外反博、合理的支架治疗、必要的搭桥治疗,我院心血管病科亦开展心脏康复治疗
0 Comments

无创治疗防心梗中风 体外反搏,成了心脏“好帮手”

10/24/2018

0 Comments

 
Picture
​中老年人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不少,它可能形成血栓,若堵塞心脏,会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问题发生,同时,若堵塞脑血管,还可造成脑中风。通常,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很多人知道做“支架”和“搭桥”,但很少人知道冠心病、心肌梗死还可以采取体外反搏这种无创技术治疗,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心梗、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

近日,贵州都市报记者在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采访时,遇到正在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王阿姨,她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根本不像一个心血管病患者。看到记者采访,王阿姨高兴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希望其他患者也能了解到她认为“神奇”的体外反搏治疗。

70岁老人长期受心绞痛“折磨” 体外反搏治疗帮她走出“阴霾”70岁的王阿姨10年前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几年效果还行,但是时间一长,就出现了心绞痛。王阿姨尝试了很多治疗方式,但收效甚微。

“患心绞痛的那些日子,真的很痛苦。”王阿姨回忆说,心绞痛的日子对她来说就像是心里的“阴霾”,挥之不去。“治疗了好几年,用过很多方法,都没什么用。白天的时候就不敢快速走,一走就疼得受不了。等到了晚上,特别是后半夜,情况很严重,上个厕所就犯病。我都快绝望了,对治疗没了信心。”

一个多月前,王阿姨接受了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谭学君的建议,开始了体外反搏治疗。“开始的时候,一天做一次我嫌麻烦,后来觉得效果不错,就坚持每天来治疗,一共做了一个多月。现在心绞痛好多了,没有原来痛苦了。现在的我又重拾了信心。”说到这,王阿姨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
小血管堵了也可能要命 体外反搏通过气囊管驱动人体血液流动
谭学君主任向记者介绍,很多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较弱,在舒张时,部分血液很难到达体内的微小血管位置,而且反流的力量也不足。这迫使心脏在下一次收缩时,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满足身体血液供应。这样反反复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心脏负担,也容易造成大脑、肾脏等器官缺血,久之,血管堵塞,出现勃起障碍、头晕、无力等情况。

“如果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心脏小血管也会慢慢堵塞,进而产生心绞痛。”谭主任介绍,无论是支架还是搭桥,解决的都是冠状动脉大血管的堵塞,医疗手段并不多。但微小血管堵塞,同样会有心梗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

而体外反搏治疗技术,有效解决了全身血管的供血问题,是心脏的“好帮手”。据介绍,体外反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方法,已应用于临床30余年。

谭主任介绍,患者在使用体外反搏仪时,仪器连接的电脑会跟踪人体的心电波,保证工作频率与心脏跳动节奏一致。当心脏处于舒张期时,大腿、小腿及臀部包裹的体外反搏气囊,会按序加压,促进血液向主动脉回流。这样就能加强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全身血液供应状况。

当心脏开始收缩,向外部供血时,气囊瞬间放松,释放下肢血管的阻力,血液顺利到达身体各部位。这样,伴随着心脏跳动,体外反搏气囊就相应一次次地加压和放松,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资料显示,体外反搏在改善心脏自身微血管循环方面的效果尤其明显。不少患者在经过一定疗程的体外反搏治疗后,心绞痛都有所减缓,少数人的疼痛甚至消失了。”谭主任说。


医生小贴士:五类病人适合做体外反搏
1) 心血管疾病: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缺血、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架、搭桥术后等;

2) 缺血性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眩晕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血管性头痛;

3) 缺血性耳病:突发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

4) 缺血性肢体疾病:下肢动脉硬化、末梢循环障碍;

5)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高危因素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0 Comments

体外反搏 - 让你的血管更年轻

10/24/2018

0 Comments

 
Picture
什么是体外反搏
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治疗多种缺血性疾病的无创性辅助循环技术。它通过在患者的小腿、大腿及臀部分段包裹特制的气囊套,在心电R波的触发下,气囊由下至上序贯充气,挤压人体下半身的动脉系统,在心脏的舒张期将血流驱回至人体上半身,从而改善心、脑等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同时可使双下肢静脉回心血流增加,从而提高心输出量。

体外反搏是我国第一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医疗设备,是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其改善心脑缺血的传统疗效已获公认,同时能有效保护血管内膜,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体外反搏治疗的独特之处是在无创伤、轻松、舒适中进行血管内血流加速运动,被誉为“不需要外科的心脏搭桥”、“被动的运动”、“躺在床上的马拉松”,对于脑血管、五官科、外周血管疾患、亚健康等疾患均有独到疗效。目前我院心内科已引进一体式P-ECP/TI体外反搏仪一台,可面向全院开展,欢迎各科咨询使用。

 
体外反搏的权威认证
1992年,美国FDA确认体外反搏可以应用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2002年,美国AVV/AHA(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将体外反搏纳入《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防治指南》;

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分会将体外反搏纳入《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防治指南》;

2013年,欧洲ESC(欧洲心脏病学会)将体外反搏纳入稳定性冠心病的诊疗指南;

2013年,美国ASA(美国卒中协会)将体外反搏纳入脑卒中治疗指南。

 
体外反搏的适应症
1.心血管疾病:反复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支架植入(PCI)后等。

2.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眩晕、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

3.五官疾病: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萎缩、突发性耳聋等。

4.外周血管疾患: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等。

5.脑力劳动者、体力下降、失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神经功能失调等亚健康患者。


体外反搏疗程: 每天1次,每次30-45分钟,每周5次。连做7周效果最佳。
0 Comments

什么是体外反搏?

10/24/2018

3 Comments

 
Picture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这样的病人:“护士,我的腿又疼又酸,走不了路呀!”、“大夫,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心脏血管也不好,做不了手术,你说我还能咋办呀?”、“大夫,我都按时吃药了,这心口咋还是疼呀?”......

面对病人的疑问,我们又该如何作答?究竟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式?

20世纪80年代体外反搏在我国各大医院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三十几年的历史。它是从小腿、大腿、臀部序贯性地逐段加压,驱动血液回返,增加回返心脏的血量,同时它又有每公斤0.4磅的压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当心脏收缩并向全身供血的时候,它又放松气囊,使外周阻力减轻,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这一紧一松又明显地按摩了双腿与臀部,改善了末梢的循环,因此也被称为被动的“运动”,是冠心病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在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都引进了体外反搏疗法,并先后纳入了冠心病临床治疗指南,也进入了医保系统。据报导:在美国,一位做过6次搭桥手术的病人又出现了心肌缺血,在无法手术的情况下选择了体外反搏,结果病人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而且生活质量也大大地提高了。


那么究竟哪些人适合做体外反搏呢?
1) 心血管疾病:有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冠脉搭桥术后、冠脉支架术后、冠脉严重病变不能或不愿外科搭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的病人;

2) 神经康复:脑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及康复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治疗与中风预防、血管性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症的病人;

3) 缺血性眼病、耳病: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眼底中央动脉硬化、突发性耳聋、耳鸣的病人;

4) 缺血性肢体疾病:动脉硬化血管闭塞的病人;

5) 有缺血性肾病、糖尿病的病人;

6) 消化性疾病:有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的病人;

7) 康复:心脏手术后、颅脑外伤及手术后恢复期的病人;

8) 脑力疲劳、失眠、记忆力减退的病人;

那么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体外反搏治疗又有哪些益处呢?根据报告显示,体外反搏治疗后,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有效缓解,它不仅可以消除或减轻心绞痛及心衰症状,使心功能分级得到改善,还可以延长心绞痛患者在运动负荷试验中的运动持续时间及运动诱发缺血发作时间,增加心衰患者运动时间及氧耗峰值,从而大大提高心绞痛及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3 Comments

体外反搏与循环内皮祖细胞

10/24/2018

0 Comments

 
Picture
1997年,Asahara等首次从循环外周血中分离出一种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内皮祖细胞为骨髓源性干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因此也被称作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s)。

一、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在胚胎期血管发育的参与过程简述如下。在胚胎期第二周左右,胚外造血开始启动,以血岛(blood island)的形成为标志,表现位于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的一些间充质细胞逐渐聚集成条索或团块。这些细胞团块结构进一步出现腔隙化改变,位于血岛外层的细胞分化为扁平状,形成原始的血管内皮细胞;血岛中心的细胞则变成球形,成为原始的造血细胞。同时,多个血岛腔隙相互连接成官样结构,形成原始血管床,此过程即为血管生成(见下文)。

内皮祖细胞具有游走特征,能进一步增殖分化,而缺乏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型,尚不能形成管腔样结构。单从形态上很难把内皮祖细胞和成熟内皮细胞识别出来。由于血管内皮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来自同一祖细胞,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的分子标志,比如,CD34单抗可同时识别出包括造血细胞、内皮祖细胞和成熟内皮细胞的混合细胞群。最近,而应用flk-1的单抗可把造血细胞分离开来,但尚不能区别内皮祖细胞和成熟内皮细胞。AC133则是新近发现的造血干细胞早期标志。结合ACC133流式细胞检测及体外培养的结果,证实CD34+flk-1+AC133+细胞代表内皮祖细胞亚群,并随着增殖分化成为CD34+flk-1+AC133+的成熟内皮细胞。

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内皮祖细胞可由骨髓动员到外周血,并增殖、移行和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参与损伤血管的修复。内皮祖细胞参与的血管修复包括血管生成(vasculogen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两种途径。前者指在没有血管的部位原位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而后者则指在原有血管床的基础上,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新生血管分支并相互交汇形成血管网络的过程。两者的发生机制都不通程度地包含着内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归巢和分化。

二、内皮祖细胞和心血管疾病
新近研究表明,反映内皮祖细胞特异的CD34和激酶插入结构阈受体(KDR)标记阳性的细胞与日后严重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呈负相关,可提供心血管风险分层的新思路。与测定单一血清标记物预测风险相比,使用细胞标记物(如内皮祖细胞),可使多种负面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得到统一,更好地了解体内机制。已知心血管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化、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都有可能导致患者体内的内皮祖细胞存在数量和质量的缺陷,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内皮损害的修复,进而促进斑块进展。

另外,有学者指出,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内皮祖细胞水平降低有关,提示以内皮祖细胞作为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能。然而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目和功能可能会加重以不良血管形成为特征的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肿瘤。仍需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讨内皮祖细胞水平是否可用于指导治疗。

另一方面,研究证实,体内存在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参与的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机制,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参与内皮细胞动员、增殖、移动和定向分化等一系列过程。已知内皮释放VEGF的作用可由血流切应力所诱导,那么,有提高血流切应力效应的体外反搏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内源性内皮祖细胞而促进自身血管修复和血管新生呢?这一问提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一下将简要回顾体外反搏和内皮祖细胞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

三、体外反搏和内皮祖细胞
体外反搏治疗所带来的切应力增高,已被许多基础实验与临床试验所证实带来促进血管新生(如冠脉侧支循环的开放等)的作用,而内皮祖细胞则可能是其中的中间环节之一。

对于血管新生(Angiogenesis)而言,早期动物实验中发现对下肢缺血的狗实施1小时的体外反搏治疗可带来即刻的侧支循环建立。随后Wu等学者进一步在实验狗急性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中证实,长期的体外反搏治疗提高局部及全身的VEGF水平,并带来梗死区域毛细血管密度的显著增加,且使用核素运动心肌灌注断层扫描发现,这一毛细血管密度增加与心肌灌注改善相关。

​已知血管舒张与血管新生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方面,在活体实验中血管新生的过程包含血管舒张,而另一方面,许多促进血管新生的化学因子,如一氧化氮,同时可以引起血管舒张的反应。因此,良好的内皮功能和一定水平的一氧化氮,可以促进血管新生的发生发展。然而,必须指出,实验狗的侧支循环建立速度比人类迅速得多,因此上述实验结果是否可直接外延至人类仍不确定。

对于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而言,活体实验发现VEGF对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和分化有确定的促进作用,而体外反搏治疗带来的切应力增加可以升高血浆VEGF水平,因此体外反搏治疗存在通过内皮祖细胞途径促进血管生成的理论可能性。这一假想由动物实验初步证实。Luo等学者通过高脂喂养实验猪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体外反搏治疗组动物血浆内源性G-CSF水平增加,进而促进内源性内皮祖细胞动员以及促进心肌细胞表达VECF和SDF-1 alpha。在临床试验方面,在Barsheseht等学者的研究中发现,患者接受体外反搏治疗后CD34+/KDR+单核细胞(代表内皮祖细胞)水平以及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显著升高。

Jewell等学者则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体外反搏治疗后循环内皮祖细胞的逐渐升高并持续4周以上,且上述结果与患者的症状及活动耐量改善相关。然而学术界Kiernan等学者发现体外反搏治疗后体内得到显著动员的是造血祖细胞,而非内皮祖细胞,与上述表现相左。尽管如此,新近发表的Arteriogenesis Network Trial的研究结果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后动脉血管新生得到明显改善(冠脉侧支循环指数及冠脉血流储备分数的改善)。

综上所述,体外反搏治疗促进切应力的增加,并通过内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动员分化,可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带来一定的临床获益。当然,仍需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来探讨这一效应的其他相关细节。
0 Comments

“国际心血管前沿_福田论坛”-体外反搏与现代心血管康复论坛

10/24/2018

0 Comments

 
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会、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广东省医师协会、深圳市医学会和深圳市医师协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承办的“国际心血管前沿-福田论坛”在深圳市会展中心隆重召开!

2017年8月19日在深圳市会展中心5楼玫瑰二厅,“体外反搏与现代心血管康复论坛”会场座无虚席,来自国内外热衷于体外反搏与心血管康复事业的学者与参会者,一起分享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药学和健康科学学院药学博士、太平洋大学副教授(加利福尼亚州)Sachin Shah教授,分享“ EECP for DelayedOnsetMuscle Soreness-体外反搏对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疗效”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老年医学系)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博专业学会常务委员、陕西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玺教授,讲述“体外反搏在老年心血管康复的作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区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委郭兰教授

讲述“心脏康复运动的风险评估与规避”;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荣教授,对“体外反搏与中西医结合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崎副教授讲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方案制订与实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一区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高血压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常委廖新学教授,就“心血管疾病的康复与实践”进行阐述;上海市儿童康复中心主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唐亮教授

对“体外反搏在小儿脑瘫中的应用”带来精彩的演讲;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脏康复学组秘书刘伟静博士,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最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科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常委张新霞教授,针对体外反搏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了“体外反搏典型病例分享”!分论坛主持都是长期从事体外反搏与心血管康复的专家;香港皇家慢病(大连)医院(大连中山一德综合门诊部)院长王瑛教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张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宽仁康复医院副院长、中国康复医学会烧伤治疗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虞乐华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文华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康复科副主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冷秀玉副教授。在此次盛会上,还举办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儿科学组”成立仪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主任委员伍贵富教授亲自向“体外反搏分会儿科学组”的第一任组长唐亮教授颁发聘书!此次盛会充分显示了体外反搏与心脏康复在全球范围内深受重视,将对体外反搏与心脏康复的推广应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0 Comments

    马来西亚的EECP治疗

    欢迎来到我们的博客。 我的名字是Alex Wong,  是马来西亚ECP以及EECP治疗的创始人和主要推动者。

    我们努力发布世界各地关于ECP / EECP的一些最新新闻和事件。

    Categories

    All
    APHM
    Clinical Program Training
    ECP Medical Talk
    GP Conference
    IJN
    Jakarta
    Mid Valley
    WCSEM
    关丹
    内皮组细胞
    冠心病
    冠脉侧支循环
    动脉
    医疗机构
    古晉
    吉隆坡
    哥打巴鲁
    增强型体
    士姑来
    居銮
    山打根
    巴生
    彭亨
    心绞痛
    心肺功能
    心脏
    心脑血
    心血管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
    支架
    文良港
    斗湖
    新山
    槟城
    沙巴
    治疗
    物理治疗
    甲洞
    砂拉越
    砂拉越
    神经康复
    糖尿病
    细胞因子
    缺血性心脏病
    缺血性肾病
    美里
    芙蓉
    詩巫
    适耕庄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