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老年人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不少,它可能形成血栓,若堵塞心脏,会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问题发生,同时,若堵塞脑血管,还可造成脑中风。通常,对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很多人知道做“支架”和“搭桥”,但很少人知道冠心病、心肌梗死还可以采取体外反搏这种无创技术治疗,并改善血管内皮细胞,预防心梗、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
近日,贵州都市报记者在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采访时,遇到正在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王阿姨,她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根本不像一个心血管病患者。看到记者采访,王阿姨高兴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希望其他患者也能了解到她认为“神奇”的体外反搏治疗。
70岁老人长期受心绞痛“折磨” 体外反搏治疗帮她走出“阴霾”70岁的王阿姨10年前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几年效果还行,但是时间一长,就出现了心绞痛。王阿姨尝试了很多治疗方式,但收效甚微。
“患心绞痛的那些日子,真的很痛苦。”王阿姨回忆说,心绞痛的日子对她来说就像是心里的“阴霾”,挥之不去。“治疗了好几年,用过很多方法,都没什么用。白天的时候就不敢快速走,一走就疼得受不了。等到了晚上,特别是后半夜,情况很严重,上个厕所就犯病。我都快绝望了,对治疗没了信心。”
一个多月前,王阿姨接受了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谭学君的建议,开始了体外反搏治疗。“开始的时候,一天做一次我嫌麻烦,后来觉得效果不错,就坚持每天来治疗,一共做了一个多月。现在心绞痛好多了,没有原来痛苦了。现在的我又重拾了信心。”说到这,王阿姨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小血管堵了也可能要命 体外反搏通过气囊管驱动人体血液流动
谭学君主任向记者介绍,很多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较弱,在舒张时,部分血液很难到达体内的微小血管位置,而且反流的力量也不足。这迫使心脏在下一次收缩时,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满足身体血液供应。这样反反复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心脏负担,也容易造成大脑、肾脏等器官缺血,久之,血管堵塞,出现勃起障碍、头晕、无力等情况。
“如果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心脏小血管也会慢慢堵塞,进而产生心绞痛。”谭主任介绍,无论是支架还是搭桥,解决的都是冠状动脉大血管的堵塞,医疗手段并不多。但微小血管堵塞,同样会有心梗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
而体外反搏治疗技术,有效解决了全身血管的供血问题,是心脏的“好帮手”。据介绍,体外反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方法,已应用于临床30余年。
谭主任介绍,患者在使用体外反搏仪时,仪器连接的电脑会跟踪人体的心电波,保证工作频率与心脏跳动节奏一致。当心脏处于舒张期时,大腿、小腿及臀部包裹的体外反搏气囊,会按序加压,促进血液向主动脉回流。这样就能加强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全身血液供应状况。
当心脏开始收缩,向外部供血时,气囊瞬间放松,释放下肢血管的阻力,血液顺利到达身体各部位。这样,伴随着心脏跳动,体外反搏气囊就相应一次次地加压和放松,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资料显示,体外反搏在改善心脏自身微血管循环方面的效果尤其明显。不少患者在经过一定疗程的体外反搏治疗后,心绞痛都有所减缓,少数人的疼痛甚至消失了。”谭主任说。
医生小贴士:五类病人适合做体外反搏
1) 心血管疾病: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缺血、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架、搭桥术后等;
2) 缺血性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眩晕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血管性头痛;
3) 缺血性耳病:突发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
4) 缺血性肢体疾病:下肢动脉硬化、末梢循环障碍;
5)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高危因素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近日,贵州都市报记者在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康复中心采访时,遇到正在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王阿姨,她精神矍铄,面色红润,根本不像一个心血管病患者。看到记者采访,王阿姨高兴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希望其他患者也能了解到她认为“神奇”的体外反搏治疗。
70岁老人长期受心绞痛“折磨” 体外反搏治疗帮她走出“阴霾”70岁的王阿姨10年前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术后几年效果还行,但是时间一长,就出现了心绞痛。王阿姨尝试了很多治疗方式,但收效甚微。
“患心绞痛的那些日子,真的很痛苦。”王阿姨回忆说,心绞痛的日子对她来说就像是心里的“阴霾”,挥之不去。“治疗了好几年,用过很多方法,都没什么用。白天的时候就不敢快速走,一走就疼得受不了。等到了晚上,特别是后半夜,情况很严重,上个厕所就犯病。我都快绝望了,对治疗没了信心。”
一个多月前,王阿姨接受了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谭学君的建议,开始了体外反搏治疗。“开始的时候,一天做一次我嫌麻烦,后来觉得效果不错,就坚持每天来治疗,一共做了一个多月。现在心绞痛好多了,没有原来痛苦了。现在的我又重拾了信心。”说到这,王阿姨的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小血管堵了也可能要命 体外反搏通过气囊管驱动人体血液流动
谭学君主任向记者介绍,很多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较弱,在舒张时,部分血液很难到达体内的微小血管位置,而且反流的力量也不足。这迫使心脏在下一次收缩时,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满足身体血液供应。这样反反复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加剧心脏负担,也容易造成大脑、肾脏等器官缺血,久之,血管堵塞,出现勃起障碍、头晕、无力等情况。
“如果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心脏小血管也会慢慢堵塞,进而产生心绞痛。”谭主任介绍,无论是支架还是搭桥,解决的都是冠状动脉大血管的堵塞,医疗手段并不多。但微小血管堵塞,同样会有心梗等危险,不能掉以轻心。
而体外反搏治疗技术,有效解决了全身血管的供血问题,是心脏的“好帮手”。据介绍,体外反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方法,已应用于临床30余年。
谭主任介绍,患者在使用体外反搏仪时,仪器连接的电脑会跟踪人体的心电波,保证工作频率与心脏跳动节奏一致。当心脏处于舒张期时,大腿、小腿及臀部包裹的体外反搏气囊,会按序加压,促进血液向主动脉回流。这样就能加强心、脑、肾等器官的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全身血液供应状况。
当心脏开始收缩,向外部供血时,气囊瞬间放松,释放下肢血管的阻力,血液顺利到达身体各部位。这样,伴随着心脏跳动,体外反搏气囊就相应一次次地加压和放松,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资料显示,体外反搏在改善心脏自身微血管循环方面的效果尤其明显。不少患者在经过一定疗程的体外反搏治疗后,心绞痛都有所减缓,少数人的疼痛甚至消失了。”谭主任说。
医生小贴士:五类病人适合做体外反搏
1) 心血管疾病:稳定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缺血、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架、搭桥术后等;
2) 缺血性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死、后循环缺血、眩晕综合征、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血管性头痛;
3) 缺血性耳病:突发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
4) 缺血性肢体疾病:下肢动脉硬化、末梢循环障碍;
5)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缺乏体力活动等心血管高危因素者防治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