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呈绞痛或针刺样痛,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等,有时疼痛感可向心前区、左上肢小指方向放射,疼痛多持续数分钟,在休息和及时服药后可缓解。病情恶化严重可以引起急性心肌梗死[1]。
本病与中医的“胸痹心痛”类似,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 病,多发病。临床多见痰浊瘀血闭塞证,是主要因素,痰瘀同病是最常见的证候 [2-3],主要治法为搜风祛痰、活血化瘀,近年来活血化瘀类中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冠心病防治领域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4]。中药汤剂 “ 稳斑汤”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取得了显著疗效 [5]。
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Counterpulsation,EECP)疗法是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装置,能提高主动脉舒张压,降低收缩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改善心肌缺血,是理想的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物理措施,有实用价值,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应用表明它对冠心病具有较好的疗效[6]。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也正式将体外反搏(EECP) 疗法纳入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指南。本研究主要观察复方稳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的影响。
1) 入组标准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UAP 的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参照 2004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心病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中医心病之心绞痛诊断与疗效标准》[7]) 轻度:每周至少发作 2 ~3次或每日发作 1 ~ 3 次的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疼痛较轻,有时需口服硝酸甘油。中度:每天4次以上的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 6 ~ 10min,疼痛较重,一般需口服硝酸,甘油。重度:每日10次左右、持续时间在10min以上的典型心绞痛发作,疼痛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大便等)。
1.1.2 中医诊断标准 胸痹—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参照 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并结合专家论证意见制定的)。
1.1.2.1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胸痹的诊断标准:①胸闷、胸痛,甚至放射至背部;②轻者仅感到气短憋闷;③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实验阳性。
1.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痰瘀互结证:主症:胸闷、胸痛反复发作;其他症状:心前区疼痛,或肩臂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咳吐痰涎,失眠,纳差;舌象:舌紫暗,或有瘀斑点,苔厚腻浊滑;脉象:脉弦滑或弦涩。辨别证候时,具有胸闷、胸痛主证之一,其他症状具有2项及舌脉支持者即可诊断为痰瘀互结证。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及痰瘀互结的中医诊断标准;心绞痛分级程度Ⅰ~Ⅲ级患者。(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类分级:Ⅰ级极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Ⅱ级较强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Ⅲ级 一般体力活动时发生心绞痛。Ⅳ级静息状态下可发生心绞痛。);年龄在 45-80岁之间;签署知情同意书,志愿受试。
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或西医诊断标准者;有各种出现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患有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及严重脏器疾病者;妊娠期妇女、精神病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41例,女19例,年龄 (62.1±11.3)岁,对照组男 37例,女23例,年龄(60.2±10.8)岁。2组受试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2) 一般资料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自2014年10月 -2016年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男41 例,女19例,年龄(62.1±11.3)岁,对照组男37例,女23 例,年龄(60.2±10.8)岁。2组受试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西医基础治疗
3.1.1 一般治疗 休息,吸氧,镇静等。
3.1.2 药物治疗 ①阿司匹林肠溶片,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及他汀类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中药应用“复方稳斑汤”,具体方药组成:全蝎5g,蜈蚣1条,地龙15g,陈皮15g,半夏15g,白术15g,水蛭15g。水煎服,1剂 /d,早晚各100mL温服。EECP治疗,EECP 治疗1次 /d,每次 60min。治疗组为中药、西医基础治疗加体外反搏治疗,对照组为中药、西医基础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
4) 观察指标
疗程前后以向受试者提问方式完成设计研究方案与病理报告表,完成心绞痛症状及中医症状记分,计算受试者心绞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受试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治疗效果。疗程前后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检测受试者血清中 SOD水平。
4.1 心绞痛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4.2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证候积分表。
4.3 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n≥70%;②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n<70%;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n<30%;④疗效指数(n)=(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